应用体感音乐疗法对心身疾病的躯体化症状改善的临床观察研究 一、躯体化症状(躯体形式障碍)概述 躯体化症状(或躯体形式障碍),主要表现为患者诉说各种躯体不适,但是各种临床检查却查不出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,即使存在某些躯体异常也不能解释患者症状的性质或痛苦。综合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,因此误诊、误治率较高。建议患者去精神或心理科进行诊断和系统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 躯体形式障碍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和心慌。一般表现在消化系统(如疼痛、打嗝、反酸、呕吐、恶心等);或异常的皮肤感觉(如痒、烧灼感、刺痛、麻木感、酸痛等);或自主神经异常(如心悸、出汗、脸红、忽冷忽热、震颤抖动等)。 躯体形式障碍,常累及心血管系统(心脏神经症)、呼吸系统(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)和胃肠系统(胃神经症、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),或者成为久病难治的疑病症。 这些症状的出现,往往与长期存在的不愉快生活经历、事件或内心冲突等密切相关。患者因拒绝探讨心理的深层因素,导致应用其他方法(尤其药物)症状难以缓解,患者往往有多年用药、药物依赖或滥用史。 对于躯体形式障碍,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:心理治疗(如认知行为治疗)、药物治疗(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)、电休克疗法、中医中药等。 本文试图应用体感音乐治疗(VAT)——这种新型生态的声学治疗技术,对在本院心理科治疗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观察研究。 二、研究对象、方法与技术 按照躯体形式障碍现行国际、国内通用诊断标准,选取此类病人的典型症状(如头痛、打嗝、反酸、心慌、出汗及异常皮肤感觉等)作为观察指标,制成量表。采用广州新体感提供的“体感音波治疗系统”,进行体感音波干预治疗,作为VAT治疗组,治疗一观察周期后让患者填写相关量表;另一组不做体感音波干预治疗,作为对照组(对照组或仅做心理认知和生物回馈治疗)。 体感音乐干预治疗,每天2次(上午和下午各一次),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,10次为一疗程,以3个疗程为一观察周期。 最后,以VAT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,看两者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(P<0.01)。 三、讨论 体感音乐疗法(简称VAT),是一项专利的声学治疗和音乐声波理疗技术。它将音乐中16~150Hz的低频信号,经增幅放大和物理换能后,通过听觉和触振动觉的传导方式,刺激人体的“帕西尼安小球”,使音乐的“外源性振动”与人体的“内源性振动”产生同频共振,从而对人产生快速、深度的放松和系列理疗作用,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。 (备注:“帕西尼安小球”广泛分布于人体皮下组织和神经末端,是大脑调节疼痛、压力和瘙痒的感受器) 体感音乐疗法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过程:其一是通过听觉使音乐对人产生了心理作用;其二是通过换能器所产生的音乐振动激发了生理作用,这两个过程同步启动了人体的神经化学作用机制。 目前对体感音乐治疗的理论很多,大多数认为生理和心理的过程同等重要,体感音乐治疗是这两者的结合。其特点是,这个过程激发了松弛反应,进而有效地减轻了躯体化症状,譬如:血压的下降,心率、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的变缓,疼痛的减轻,以及紧张、痉挛、头痛、恶心、沮丧等症状的缓解。 (责任编辑:musicbed) |